| 收藏 | 首页
帐号密码
www.168art.com 
 | 营运单位 |

四川福宝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书画印刷·摄影·设计
艺术品复制·装裱装框
展览展示·策展布展·展馆陈设
笔会组织·艺术品/长江石交流

————————————————
电话:028-84327896 84314266
传真:028-84314266
地址:成都玉双路1号玉双大厦8楼
 | 新闻资讯 |   更多...

· 书香福宝【总第一百三十期】| …
· 书香福宝·【总第一百二十九期…
· “成工向东·遇见未来”成都东…
· 书香福宝·【总第一百二十八期…
· 2023第四届“天府之国”国际摄…
· 书香福宝(三)| 2023天府美术…
· 书香福宝(四)| 2023天府…
· 书香福宝(二)| 2023天府美术…
 | 友情链接 |
 · 福宝印社·福宝斋
 · 四川硬笔书法在线
 · 成都幻彩福宝印务
 · 四川福宝美术馆
 · 六九艺术网
 · 中国美术网
 · 重庆书画艺术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论杂谈


情系丹青七十年 我以我心绘国花


作者:邵仲节 [2015/4/30] [点击 2952 次]    
[字体大小:  ]
  在我们祖国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百花园中,牡丹以它雍容华贵的丰姿和卓冠群芳的气韵,鲜明地展示了国花的风雅大气。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多少赞美牡丹的诗辞名句,如“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举不胜举。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更是发出了“天下真花独牡丹”的赞叹。我想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证实了牡丹在历史上难以替代的“国花”地位吧。我是个花鸟画家,大自然中的梅兰竹菊及花鸟虫都是我涉猎的创作对象。但是,我对牡丹情有独钟。我自少年习画之时,正是由于崇尚和迷恋牡丹的“国花”神韵,才与牡丹结下近七十年的艺术之缘。
  牡丹花的天姿国色为历代画家所倾倒,应运而生的牡丹画艺术在中国花鸟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几十年来,在艺术实践的道路上,我恪守“师造化”的古训,潜心研习历代大家有关牡丹艺术的宏论佳作,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注意吸收西画绘画技巧,坚持艺术上的传承创新,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努力赋予牡丹画新的寓意,探索新的表现技法,终于形成自己“典雅、秀婉、厚重”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得到社会和同行们的肯定,被大家称为蓉城“邵牡丹”。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还被推选担当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等多种社会职务。欣喜之余,也深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在肩。
  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牡丹画艺术也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画家要在这一传统题材上推陈出新并非易事。我的体会是,艺术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艺术创新则需要我们善于广闻博览、兼学并蓄,仅靠闭门苦练还不够,还要善于用心用脑。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艺术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要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和生活的积累,不断丰富自身艺术修养,紧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是艺术取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我认为画牡丹,如果不熟知牡丹的习性特征,单纯描摹名作,没有自身的第一手真情实感,作品也是缺乏艺术感染力的。尤其不要以所谓写意夸张为由,过于随心所欲,而失去牡丹的特性。我在牡丹画的创作中,特别注重实地的观察和写生。丹景山——我的第二故乡,备受名人感慨。“常记彭州送牡丹,祥云径尺照金盘”,是爱国诗人陆游备受艰辛中一杯甘醇爽饮!“彭州又曰牡丹乡,花月人称小洛阳”,这是汪元量对彭州的衷心赞誉。我除了常去彭州丹景山、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几个牡丹之乡采风外,还在院子里亲手栽种几株,平时注意观察牡丹生长习性。牡丹是有生命的,在风晴雨露的气候变化中,花头的正、侧、扬、垂、藏的姿态各有不同。随着时间和时令的转移,花朵、枝叶的深、浅、干、润也有变化。我总结在大自然中观察牡丹,最好上午十时前,那时光线柔和而斜射,花叶层次分明,牡丹花含苞藏露别有韵味。在四季中观察牡丹,要春观花、夏观叶、秋看枝、冬看杆,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还要注意不同品种、不同地域的差别。每次写生都让我受益匪浅,都会获得新的创作灵感,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艺术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画家既要再现自然,又要妙造自然。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家要善于将大自然中摄取的营养融于创作之中,做到胸中有数,妙合天成,犹如唐代岑参所讲:“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宋代黄庭坚指出:“凡书画当观韵”。美术作品的神韵就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牡丹是花中之王,高雅艳丽、雍容华贵是它的特征。当代牡丹大家王雪涛强调作画要“形似之间求神似”。那么,画牡丹怎样才能避免“俗气”、“匠气”,或者形似而无神呢?历代画家各有心得,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古人云:“学书在法,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独得”。法是指规律法则,而妙则是指艺术上的融会贯通,妙出心裁。我画牡丹,为了追求牡丹花姿态、意境和笔墨技巧的完美结合,总是将牡丹看作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美女和品冠群芳的花神、花仙。按照拟人的手法,把美女的体态、风姿融人笔端,绘其生动,显其神韵。我还注意从戏曲、音乐、舞蹈、摄影等姊妹艺术中获取创作灵感,探索和丰富新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从古典诗词中品味人与花共有的情感和意境。古代诗词中有借花喻人的名句,如唐代李白诗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杜甫诗云“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等。我也反其道而喻之,借人喻花。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在我的脑海里演变出栩栩如生的牡丹映像,产生心灵的交流和碰撞。心有所想,笔随心动,下笔则自添几分气韵生动。比如说,花的构图“犹抱琵琶半遮面”花的妩媚“月移花影约重来”;花的张扬“皎如玉树临风前”;花的娇娆“楚腰纤细掌中轻“;花的呼应“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还有花的惊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在创作中反复品味,真是有如身临其境,画添多样情怀。我还注意把大自然中观察到牡丹在风晴雨露时的变化,拟作美女含羞、带笑、私语、斗俏时的情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年来,我尝试用人性化、人格化的笔法创作牡丹画,注重花的灵动和画的内涵,即在形似中追求神韵。
  宋朝的王安石论画说“丹青难写是精神”,讲得很深刻。我早期学画时,专心描摹牡丹千娇百媚的自然风姿,以后坎坷的人生经历使我更倾注于表现牡丹不畏严寒、总领群芳的精神气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泰民安,国家强盛,我深感唯有“国花”牡丹最能体现大国气度和时代风貌。盛世画牡丹,“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家在创作中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将时代精神融人笔端,努力反映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提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对我探索创新也很有启迪。我在创作中探索突破传统牡丹画的程式局限,在用色上,常用石青、石绿、藤黄、朱砂等色渲染牡丹的华贵亮丽。在用笔上,注意笔势的气脉连贯,疏密结合,以厚重的色彩、粗壮的枝干表现“国花”的豪放大气。在构图上,一改常用的折枝花的表现形式,舍凋疏而取饱满,常采用整幅宣纸甚至几丈幅大画安排牡丹的布局,也从不先勾草图,酝酿构思于胸中,寄心迹于娴熟笔墨之上,揽盛世于万紫千红之中,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我在整体画面的把握上,着力于在静态中追求动态的气势,以绚丽多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画家常说,意在笔先,画如心声。我一生经历过苦难和挫折,是改革开放给了我艺术新生。每当我看到姹紫嫣红的牡丹时,心中就涌动着歌颂时代、赞美祖国、把美丽献给人民的激情。我就是愿意用笔下的牡丹倾述自己热爱祖国、赞美时代的美好心愿。我精心描绘牡丹繁花似锦,寓意国家的繁荣昌盛;赋予牡丹以风骨和飘逸,呈现花呈人意、吉祥富贵的民族和谐之美;还借展翅盘旋的蝴蝶、蜜蜂,寓意人民生活的甜美与幸福。同行们评说“邵牡丹”用笔酣畅,墨色丰盈,“艳不伤雅,气象不凡,久观不厌,秀出一帜。”2000年,中国文联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我的牡丹画展时,喜爱我的观众留言称赞:“邵牡丹”把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美感融合起来,让人感到生机盎然,赏心悦目,耳目一新,不容他人混淆。还有形容我画的大幅牡丹画体现了“国花”牡丹统领群芳的大国神韵。甚至说感受到有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民族自豪感。这些评价也是我坚持探索牡丹艺术的巨大鞭策和动力。
  我今年八十九岁。七十年来,我情系丹青,在牡丹画创作领域倾注了我全部的心血。“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代郑板桥的这首诗,既是我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我苦苦追求艺术传承创新的座右铭。这次,经专家和好友精心挑选的一百多幅作品编辑成册,可以说是我几十年艺术创作的一个集中展现。这本画集如果能为爱好牡丹的画友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那么,我此生追求和探索牡丹艺术的努力也可聊以自慰了。在这里,我衷心感谢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和同行、亲友们对我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回顾自己走过的艺术之路,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我笔下的牡丹从普通人家走进中南海,从巴蜀走向世界,是“国花”牡丹陶冶我也成就了我。今生,我与牡丹结下的艺术之缘更深了。

Copyright© 2005-2012 四川书画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编:向运华 | 学术主持:梁时民 | 荣誉顾问:邵仲节 | 网站负责人:向运江 | 电话:028-86965233 84327896 84314266 | 传真:028-84314266
手机:l3982O335O2向运华 l398OO257l9向运成 | QQ:1725373670 409124276 | 邮箱:409124276@qq.com |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槐庭路60号(四川福宝美术馆)
----------------------------------------------------------------------------------------------------------------------------------------------------------------------------
四川书画艺术网 蜀ICP备12033131号
蜀ICP备17004459号-1
蜀ICP备12033131号-1
蜀ICP备12033131号-2